李天王父子一出战,果然不出所料,大败而归啊!李天王这个时候就不失时机的提议用水火来对付这个“金刚琢”。为什么呢?因为老君当初吹嘘这个“金刚 琢”的时候,说到此物【“……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到目前为止,这【善能变化】的属 性,在点化仙庄欺骗唐僧的时候已经证实过了;这【能套诸物】的功能,刚刚已经领教了;唯有这【水火不侵】的说法还未经验证。李天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奉玉帝 旨意来探底的,当然他自己也想探底。【天王道:“套不去者,惟水火最利。常言道,水火无情。”】不知道这个立论的依据在哪里。有谁说过这个圈子只能套取有 情之物吗?
另外,悟空还向玉帝要了两个雷神下界助战。但是这两个雷神从头到尾根本就没出过手。这是为什么呢?向时曾闻得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说过 牛是怕雷击的。在这里,悟空大概也是凭着这一点做最后的一搏吧!但是,这两个雷公根本就不敢出手。因为这青牛虽然武艺了得,但是法力到底如何却无从知晓。 万一有个闪失,雷公也别想在天庭混了。因此,这两个家伙就是来走走过场的。
悟空用尽千方百计也不能降伏这个兕大王,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直接去找 如来帮忙了。为什么悟空没去找观音菩萨呢?因为上次在平顶山时,老君说是观音向他借了金银双童来考验取经团队的。悟空担心这次也跟观音扯上关系,到时候是 翻脸还是不翻脸?最好请如来做个指示,免得大家难做。另外,悟空与如来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悟空。之前在平顶山悟空在历数自己都向谁磕 过头的时候,悟空基本已经肯定了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而且,这个推测结果可能出来的更早,应该是在悟空被压五行山的600年中悟出来的。现在,悟空没了 紧箍咒,继续取经的目的已经明确了,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揭开自己的身份之谜。因此,此时有必要到灵山一探究竟。毕竟之前与如来只有一面之缘。
【那行者正然点看山景,忽听得有人叫道:“孙悟空,从那里来?往何处去?”急回头看,原来是比丘尼尊者。】悟空到了灵山,【点看山景】入神了,如果不是比 丘尼尊者叫他,他恐怕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悟空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样心境呢?我们试着来推断一下。起初,悟空的金箍棒被套,他去天庭求助。那个时候的心境如 何?有诗为证:【风清云霁乐升平,神静星明显瑞祯。河汉安宁天地泰,五方八极偃戈旌。】这诗出自悟空本人之口,是他在等待玉帝查岗报告期间所作。此时悟空 的心境,既有阔别重临的苍凉与感慨,更有无奈等候的忐忑和期许,与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截然相反。此时的悟空就像一个等待面试结果的应届生一样,天安地泰的 情境与悟空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后,天庭诸将下界擒妖皆遭败绩。不但没能制服妖精,还生出不少是非。【却说那李天王帅众回上高峰,火德怨哪吒性急, 雷公怪天王放刁,惟水伯在旁无语。】这个时候,悟空的心境可以用【怀恨强欢】来概括。换句话说,此时的悟空表面上强颜欢笑,实际上却是忧心忡忡。内心纷乱 而繁杂的悟空,登上灵山却又为何有心思【点看山景】呢?悟空初到南海普陀落伽山请观音菩萨的时候,也曾观看山景,但是那时是行色匆匆,走马观花。这次来灵 山的心境要比上次去落伽山复杂的多,上次去不过是请菩萨帮忙收伏熊罴精找回袈裟罢了。悟空这次来灵山一定是发现了这个地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是【点看 山景】,而不是贪看山景,这一个【点】子突出了观看本身所包含的目的性。悟空是在下意识的寻找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来源,因此入神而不自知。这种似曾相识 的感觉就来自灵台方寸山。这不是因为这里种了和灵台山一样的花草树木,也不是因为这里养了和灵台山一样的珍禽异兽,而是一种气氛,一种悟空呆了十年早已熟 悉而又淡忘陌生的气氛。应该说,神仙界里的基本设施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不仅私家花园遍地皆是,而且风格单一、缺乏创意,为了彰显尊贵、凸显经典, 互相模仿、彼此抄袭已经蔚然成风。建筑史上的败笔正是发煌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