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任何一场谈判都需要有一个谈判诸方共同认可的前提。否则,这场谈判是没有办法展开的。这就好比“台湾问题”,国共谈判的共同前提就是“一个中 国”。也只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台湾问题才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否则,“台湾问题”的解决还得另觅良策。如来发起的这一场取经谈判丝毫也不例外。那 么,取经这场谈判得以展开的前提究竟是什么呢?是天庭的统一领导吗?不是。如来从来也不曾否认过天庭的统一领导。否则,佛教也不会积极谋求天庭的认可了。 如来的战略意图是在坚持天庭的统一领导下佛教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如来认可天庭的统治,玉帝的权威,但是如来不认可天庭和佛教之间的势力范围的划分。 也就是说,如来对玉帝开出的招安条件不满意,他要重新划分天庭和佛教之间的势力版图。因此,要想取经谈判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它的共同的前提必须是如来的 版图要求不能伤及玉帝的根本利益。这是取经谈判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否则,这场谈判没办法展开,即使展开了也不会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收获。任何企图 断人财路、扼人命脉、毁人根基的谈判都是不会成功的!换句话说,谈判只有在双赢或多赢的情况下才会成功。否则,即使是达成了协议,也会有下一轮谈判来推翻 这一协议。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当初为了蟠桃,是佛教自己一心一意要加入天庭的,因此在那一场加盟谈判中佛教手中没有什么可以为用的筹码,谈判 是在“佛祖为鱼肉,玉帝为刀俎”的情况下展开的。因此,那一场谈判的结局可想而知。虽然佛教最终也得偿所愿加入了天庭,得到了蟠桃,但是那毕竟是佛教委曲 求全的结果。如果说早先的佛教对这一妥协退让外交政策下形成的势力版图还能够基本接受的话,那么随着佛教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原有的版图和现实的实力渐 渐失去了平衡,佛教内部对于自身的处境也有了不同的思考。因此,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佛教自身谋求版图扩张的冲动也越来越明显了。在佛教内部,这种扩张 冲动渐渐成了气候,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成长过程中,这股急剧发展的扩张势力渐渐的产生了理论上的诉求,于是大乘真经应运而生了。如来就是大乘真经 理论上的集大成者,而观音菩萨则是大乘真经的忠实追随者。因此,虽然取经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观音却要唐僧取大乘真经的的缘由正在于此。这大乘真经正 是点出了佛教急于扩张的内在冲动。不过,大乘佛教徒内部,意见也并不统一。大鹏雕和如来显然都是主张东扩的,但是在战略路线上两者差别巨大,以至于大鹏雕 被政敌所利用了。在如来的努力下,大乘佛教开始慢慢形成了。那些不赞成扩张或者不支持扩张的教众,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全部都被划归为小乘佛教。虽然 其中有不少人一直并不承认自己的小乘佛教的身份,但是这些由不得他们,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