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佛道两家的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究竟是天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就的呢?应该说两者兼而有之。相信除了佛道两家之外,世上还存有过很多另外的宗教体 系。只不过,凡是与道教争抢市场份额的宗教势力一个也不可能存活下来。唯有以“性灵轮回”为基本理论基础的佛教在苦于轮回挣扎的社会底层中慢慢成长起来。 也正因为佛教的起步是在轮回之中,所以终日于长生殿中度春秋的玉帝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和发展。当佛教的势力壮大到进入玉帝法眼的时候,一切都不可挽回 了。所以,草根性对于佛教的存在来说是天生的,而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又是人为的。当如来拿着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来与玉帝谈判时,这种人为的因素又被显著的 放大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来的这种差异化经营方式实际上是现代营销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佛道两家的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是经营者对市场进一步 细分的结果。而这种市场细分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差异之上的。因此,如来的这种营销理论可以称之为“需求分层理论”。又因为这些需求差异均源于客户差异,所 以这“需求分层理论”又可称之为“客户分层理论”。结合到如来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客户分层理论”可进一步改称为“信众分层理论”。可见,伟大的时代诞生 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理论造就伟大的领袖。
3.综合扩张:“三教并立”。为什么说“三教并立”是如来的一种扩张模式呢?这里有两个分析范畴: 宗教和政治。宗教方面,“三教并立”实质上就是指佛道两家的发展并行不悖。一方面,原本道教的信众也开始信奉佛教,那么佛教势力扩张,但是因为并行不悖的 教导的存在,道教势力也并未受损;另一方面,因为并行不悖的教导的存在,原本佛教的信众也开始信奉道教,那么道教势力扩张,但是佛教势力也未受损。如此一 来,“双赢”的局面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信众分层理论”给佛教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三教并立”就为佛教的扩张带来了必然性。事实上, “三教并立”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在天竺也出现了道士,在东土也有了和尚。凤仙郡一事让大家都实实在在的领略了“三教并立”的好处:那些道教的文书,佛教 的关牒,都入了玉帝的彀中。当然,在这里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一个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分析范畴了。政治方面,“三教并立”的实质就是儒 教的崛起。儒教的本质乃是政道,王霸之道。实际上,从如来和玉帝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都已经脱离了自己原本的宗教而改信儒教了。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已 经沦为了政治家们对内凝聚实力、对外扩张势力的政治工具了,意识形态而已。“三教并立”的本质乃是政教分离。如来推崇儒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三界之内推崇天 朝玉帝的权威的同时为自己的权威寻找合法性基础。因为天庭与佛境之间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玉帝与如来之间是君与臣的关系,天朝有了权威,作为“五方五老” 之一的如来自然就威加海内了。如来渴望这种关系能够在谈判结论中得到玉帝永久的认可。为此,如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从凤仙郡的实际情况来看, 如来虽然积极谋求东扩,但是在财政上他已经基本接受了天庭的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即“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制度。凡间的供奉,不论佛道,都将统一作为 天庭的财政收入,由天庭进行集中管理。在天庭内部没有任何一位臣子拥有独立的财权,所以如来想要稳住自己在天庭的权位,他就必须要交出这原本独立的财权。 但是,这“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太过僵化了。如果如来真的认真执行这一套财政管理体制,那么他的任何雄心抱负都将化为泡影,玉帝仅仅通过财政上的集中 管理就可以囚禁如来于无形。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如来还须得另辟财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黄宗羲定律”产生的缘由吧!历史上每一次税种的归并,虽然都打着 轻徭薄赋的名头,但实际上归并之后又会产生若干种新生税种,于是税赋改革的结果就是税赋体系越来越复杂,税收负担越来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