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孙悟空的血统问题 文郑(Huann) (Thu Sep 11)
--------------------------------------------------------------------------------
孙悟空的血统问题
孙悟空形象,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也是世界儿童文
学中难以企及的永恒典范。因此,这一典型形象的原形问题,便成为《西游记》研
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予以研讨的是鲁迅和胡适,时贤们又在前辈学者探索的
基础上开拓了视野,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国货”说、
“进口”说、“混血”说。
国货说的代表人物为鲁迅。他在1922年8月21 日致胡适的信中认为:《纳书楹
曲谱》所摘《西游记》杂剧,“两提‘无支祁’(一作‘巫枝祁’),盖元时盛行此
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无支祁是唐代李公佐《古岳渎经》中所写
的淮涡水神。“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
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与孙悟空的确不无相似之点。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
史略》里论及无支祁故事之演化时又明确提出:“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
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持“进口”说观点的主要是胡适。胡适由于“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
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而在《西游记考证》里“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
根本”。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所写的猴子国的一员大将,其神通大得
惊人。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可从印度跳到锡兰,能把喜玛拉雅山拔起背着走,曾
被吞入一个老母怪的腹中,在里面伸缩变化后又从老魔的耳朵里钻出来。胡适认为:
“中国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的密切交流,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
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胡适也承认孙悟空有点像无支祁,
同时又认为“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国货”说与“进口”说两说相峙,必然产生了第三种说法:“混血”说。“
进口”说的再次倡导者季羡林,在他的专着《罗摩衍那》中又认为:“孙悟空这个
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了
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与胡适不同,季羡林承认无支
祁是“中国猴”。
|